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在国内外的反响差别很大。在北美的票房超过 3 亿美元,但是在中国,很多人评价说故事沉闷乏味,没有情节的剧烈冲突,在电影院几乎睡着。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奥本海默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领导了美国或者说全世界第一个原子弹计划—-曼哈顿工程。在这个计划中,几乎汇聚了美国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康普顿、拉比、劳伦斯、西拉德……,连我的偶像费曼,当时都只是一个稍微有点名气的小年轻而已。这众多的大佬–要么迟早获得诺贝尔奖,要么也是同等级别的大科学家–都安心在奥本海默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奥本海默不仅自己通晓物理,还能第一时间准确理解所有人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他有能力组织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人在一起,解决所有难题。

原子弹的研制成功,给奥本海默带来了空前的声誉,但是,也给他带来了深深的苦恼:人类制造出这样“恶魔”般的武器,到底是福还是祸?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参议员施特劳斯将军设计陷害奥本海默,让他受尽无尽的屈辱和折磨,剥夺了他的安全许可,在公众面前羞辱他。最后奥本海默在孤独中渡过残生,虽然在最后,美国恢复了他的名誉,但已是风烛残年,于事无补。

整个电影以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为主,没有情节的高潮迭起,这也是很多国内观众昏昏欲睡的主要原因。但是,我明白奥本海默的心里。他如此聪明的人,为什么会受施特劳斯将军的陷害?电影里他的夫人也一再强调,反击、反击。可是,他选择了默默的承受。在我看来,奥本海默就是一个—-“殉道者”,他选择牺牲自己,来向公众传达自己的理念:人类面对自己制造出来的不可控武器,一定要尽最大的力量束缚自己,而不能滥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完全不能理解“殉道者”,觉得他们很傻。大多不能理解他们想传达的理念,即使理解了,也觉得他们的做法很愚蠢,为什么需要牺牲自己呢?难道不能两全其美吗?从策略的角度来看,保全自己最重要,宣传理念顺道而来。可是呢,在有些人心里,自己是最不重要的,他们想表达的思想、想做成的事业,才如此地超越生命。牺牲,有什么用?因为这是悲剧的力量。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我们看重欢乐,可是悲剧的力量,才能让人省悟。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人们看了笑哈哈,但不大记得住。但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我甚至曾经有段时间还把《麦克白》里的一段独白作为自己的签名。而莎士比亚,在这样的力量中,诉说了自己的观点。

Life i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生命犹如一个行走的影子

一个可怜的演员

他在舞台上昂首挺胸却又不停焦虑

担心着他的命运

然后,他便下场了

所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由傻子呈现的故事

里面满是嘈杂的怒斥

但无任何意义

苏格拉底、孔子、耶稣……,不都是这样的“殉道者”吗?苏格拉底愿意面对死亡,告诫“乌合之众”的愚蠢;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礼”的信念。他们失败了吗?在他们的时代,也许是。可是,多少年以后,我们记住的是他们想做的事、他们用毕生力量告诉世人的理念。我们记住了,他们就“成功”了。

奥本海默可以选择反击,可以用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让自己功成名就。可是,他选择了牺牲自己,通过让自己在那些愚蠢的“审查者”面前受尽屈辱的方式,传递自己的观点:我们盗取了“火”,该如何正确使用它?实际上,诺兰的电影,正是这本获得普利策奖的著作改编而来—–“American Prometheus”。普罗大众,知晓了奥本海默的思想,尽管并没有真正理解他牺牲的方式。

我从小就受这样的思想影响,想当“英雄”,可是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我想牺牲自己,但即使这样,也常常做不好。但我,深深地理解他们的想法。我十年前在 xhu 的时候做改革,实际上也存了这样的念头。我知道我不会成功,但我想试一试。我义无反顾地,但或许现在也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但是,又如何呢?做过了,也就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