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戒了朋友圈,也不怎么看短视频。今早有人发了一个小视频给我看,原来是为《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翻案”的。说我们不能嘲笑慕容复,他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我忍不住就在视频的留言里回复了:

=

慕容复是《天龙八部》里的一个角色,曾经与乔峰齐名,号称“北乔峰 南慕容”。他从小背负兴复大燕国的重任,为了这个所谓的“理想”,用尽了各种方法——更严格地形容,是不择手段。最后,他为了得到权力,杀害了“生死与共”的兄弟:包不同、邓百川等人,认贼作父,陷害他人……。可最后,他依然没有如愿,疯了,成了自己梦里的皇上。

视频里,将慕容复与创业者相提并论,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嘲笑一个努力过的失败者。

我从不嘲笑努力过的失败者,也打心里尊敬从底层开始的努力。实际上,我自己又哪里有成功呢?没有被纳入彻头彻尾的失败,已经是社会给予我最大的厚待了。但是,我绝不认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做法。有时候,我们太看重结果,太计较利益得失,以至于忘记了我们是如何开始的,忘记了我们曾经许下的承诺。当物质得失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时,理想才是被嘲笑的对象。而我,不喜欢这样的“成功标准”。

我们普通人,虽然苟活在这个世上,但我们内心里,其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美好的。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因为真正的英雄,能够激励我们努力地生活,能让我们有勇气面对失败和挫折,能让我们有信心相信世间有美好存在。至于结果的缺憾,放在时间的长河里,已然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了。

可是,如果为了所谓的成功,采用的方法是不堪的,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目的是物质利益至上单一的。那么,即使短暂地达到了目的,也只会给这本就世俗的世界,带来更多的灰色,又有什么力量来支撑我们寻找美好呢?“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鲍鹏山有一次讲《论语》,说这本书总共 15,929 个字,没有一个“苦”字。与“乐”相对的,是“忧”。而“忧”,比如“君子忧道不忧贫”之“忧”,是主动的状态,“苦”是被动的感受。

我读《论语》,读到了“乐”,读到了“忧”,但没有读到“苦”。《论语》里有失败、有无奈、有自嘲、有坚韧。但整本书,堂堂正正,绝没有见利忘义,绝没有背信弃义,绝没有,不择手段。

孔子的一生,算成功吗?

千百年来,我们敬仰孔子、赞美孟子、怀念诸葛亮、追悼范仲淹、文天祥……,不是因为他们当时成功了,而是他们心中,有“浩然之气”,他们的行为,可做后世典范。浴血睢阳里的张巡、南八,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是,他们的心中,自然堂堂正正,绝不开脱。

老了老了,还是有些“愤青”,依然会在网上与人“对线”。虽然我自以为已经平和很多了,在网上,除了看到有人诋毁梅西,我会偶尔发声外,绝大多数观点,我都不置可否,因为我自己的思想也浅薄得很。好友开玩笑:还敢实名对线,确实老愤青。

我经常想起,高考完的那个夏天,志刚、明华、卫东、……,我们几个在小酒馆里碰杯:为了中华强盛而努力。志刚说,后来大家都有些不堪了,在世俗的社会里沉沦,为了眼前的名利苟且着。我们追逐着利益,以为这才是成功。但是,我们很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