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的联合创始人罗振宇写了一本书《阅读的方法》,本意是像劝导更多的人喜爱读书、发现读书的乐趣,甚至于找到知识的用途。他大力推崇陶渊明的读书心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万维钢也推荐了这本书,并补充了司马迁的读书见解:精益求精,应收尽收。

罗振宇是一个读书非常多也非常快的人,据他自己说他每天用 34 寸的大显示器打开电子书,每次扫过三千字,很快读完三万字的书……。因此,这本书大量引用了他觉得很好很有用的其他人书里的内容,看起来的风格就像这样:

凡是加粗加黑的都是别人书上的内容。他这样写的目的,大概是想表明自己诚实,不贪他人之功。学术论文即使这样写,大概都有问题,因为我们写东西主要是表明我们自己的观点,虽然也要大量引用他人的研究和思想,但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新观点是可靠的。就算我们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时,也尽量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然后把参考文献列在文后,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去验证。

按照罗振宇这样的写法,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1. 自己书中的内容非常零散,大量的篇幅被其他书的内容破坏。网上也有很多人感到看这本书很头疼,跳来跳去的,逻辑并不通顺。整本书大概引用了上百本其他的书籍,但除了让我感觉他稍显卖弄外,提高读书的兴趣并不大;
  2. 更大的问题还是第二个。他引用的书,竟然是原文复制。也许为了表明自己诚实,可是,不同的人写文字,风格、语法、习惯、用词……都是非常不一样的,强行把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字放在一起,会让读者觉得极其不通顺。上一段还是甲在说,下一段就是乙在谈,他自己还偶尔插几句话。用戴建业的口头禅来说,就是:我了个天,这在吃夹生饭吗?

写文章,无论如何,要用自己的话来写。吴军为了写《世界文明史》,我相信应该读了上百本关于世界史和文明在各地起源、发展、融合、消失的书籍。但是,吴军的文章,并不让人觉得生硬,因为他是自己消化理解了,重新用自己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们读起来如沐春风、欣欣然有本意。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有段时间,几乎每周都要介绍一本新书,但也是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顾衡就更不用说了,胸中藏有万卷书,说出来却是云淡风轻,仿佛信手拈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 要想自己能重写,必须自己理解。凡是自己没有搞清楚的,一定讲不清楚;
  • 整个文章行文统一,读者没有负担。

所以,虽然我觉得罗振宇的这本《阅读的方法》从内容上来说还算可以,但我也没有动力推荐给朋友看。反而我们自己需要引以为戒:阅读、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