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读书工作直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经常有人问起的一个问题是:高校教师究竟应该以教书为主还是做科研为主?刚开始我以为这样的问题是不用回答的,因为现代大学不论中外,都有三个职责: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前两个工作也是广义的服务社会。既然有三个功能,又怎能只偏向其中一个呢?

可是,问的人很真诚,似乎很想知道答案。于是,我也经常参与讨论。结果却经常是吵得一塌糊,大家不欢而散。慢慢地,我也发现,一些人是真的疑惑,但更多的人是因为利益相关,才各执一词。其实不论是教学或者研究,只要你不擅长,自然就夸大另一方面。凡事与利益纠缠在一起,就无所谓是非,只有偏执了。

学校当然是以育人为主,但问题在于,说起教育,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很多人一提起重视教育,就是加强课堂教学,教师认真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代传一代,薪火相传。

我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相反,我更欣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话: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

我理解的教育,就是 传授给学生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尤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比一百年前,甚至二十年前,都远远超过了。我们每天面对的问题,很多是以前闻所未闻的。刚面对的时候,完全无所适从。可是,我们无从逃避,只能去解决。

解决的好与坏,就和个人的能力大大相关了。但现在国内的大多数高校,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教导学生,教师只管照本宣科,学生只管考试及格。我们对教育的评价甚至已经降到,认为把书本知识讲清楚了,就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老师能够讲得学生不睡觉,就被认为是一个优秀老师了。至于学生未来如何,那不关学校的事。反正只要毕业了,把学生丢到社会上去,他们自然会生存下来。所以,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中国的学生反馈:我们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都不是来自于学校,反而大多是自学才掌握的。我们怀念大学,更多的是怀念我们的青春,以及建立的人脉资源关系。

社会需要人才, 但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我常常想,如果一个老师自己都没有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他/她如何能够把这种人类最重要的本领传授给学生?学生又如何才能拥有创新能力?我们的高等教育做出过很大贡献,但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否则,总理也不会各种场合大声疾呼,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

所以,科学研究除了探索世界的作用外,在学校更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帮助学生建立如何解决未知问题的思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一个问题你不知道答案,即使这是一个已知的问题,对你来说也是研究。从初次面对问题时的一头雾水、毫无头绪,到寻找相关的工具来试探解决,再反复地试错,查找文献,与人讨论,……,甚至自己发明工具,直到曙光初现。这整个过程不就是一个研究历程吗?

学校的教育可以简化这个流程,就如同我们可以模仿工厂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训练学生,但不能缺失这整个环节。如果一名教师,还是死守着自己当年学习的方式和知识不放,是不能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够传授学生解决未知问题能力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反过来,如果一名教师只会自己做科研,不愿意或者不能把自己如何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总结提炼再传授给学生,也不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借口教学忙不能/不愿意做科研的老师,和借口科研忙不能/不愿意做教学的老师,也许,都只是利益纠结,忘了高校的本质。大学,不是研究院,更不是中小学。

今天听最新的罗辑思维,正好讲到世界是不连续的这个话题和观点。我们无法从过去的知识中判断未来的发展,我们面对的是快速变化的世界,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失去了自我学习、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就只有被淘汰。人如此,学校如此,社会也如此。

照片是我在斯坦福大学校园拍摄的,全世界能够把教学、研究、服务社会做得这么好的高校,斯坦福大学应该数一数二。我十分赞赏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理念: 培养创造力是大学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