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张维迎先生的名字,大概是 20 多年前,我在梳理中国的经济改革历程时,发现很多地方提到著名的“莫干山会议”。而张维迎作为一个年轻人,提出“双轨制”改革的理念。经过后来的起起落落,历经更多的是是非非争辩,中国的改革,大致走出了全面计划经济的桎梏。张维迎的作用,虽然很多人批评争功,但基本起了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

2001 年前后,我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在书店买曼昆、萨缪尔森等人的名著时,都看到张维迎写的推荐序言。于是,更关注这个名字,以及他彼时正在做的事。2003 年前后,张维迎在北大参与了一场轰动一时的改革。在时任学校书记闵维方的支持下,张维迎全面制定了高校改革的方案,并以校长助理的身份亲自冲到改革的第一线。结局我们现在早已知道—高调而起,低调而败。我当时在川大工作,深刻体会到了高等学校的种种陋习,认识清了这非改不可的局面。于是,我尤其关注在北大进行的这场改革。我读了张维迎自己写的文章,也听到了大量北大知名学者的反对声音。诚然张维迎的改革措施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有操之过急的因素。但总体来说,我还是认可张维迎的理念和想法。至于最后的功败垂成,我归因于闵维方的胆怯懦弱,为了所谓的稳定,牺牲张维迎一人,而换取短暂的和谐稳定。20 年过后,各高校纷纷进行的变革措施,在我看来,不过是“张维迎方案”的各种翻版而已。思想没有超越 20 年前,措施则更为激进。所谓“时也命也”,张维迎生不逢时。

而张维迎和林毅夫关于“国企改革和产业政策”的争论,则更为世人熟知。这场持续了 20 多年的辩论,至今没有定论。他俩在北大国发院的现场辩论,我看了直播。觉得这真是难得的知识分子的辩论,一方风度翩翩,一方思想深邃。两人都逻辑清晰,言辞犀利,可谓酣畅淋漓的战斗。至于我,则更认同于张维迎的理念。我与好友志刚,分属于他俩不同的阵营,辩论过多次。虽然观点相左,争论经常面红脖子粗,到现在也没有相互认输,但毫不影响我俩之间的友谊和交情,也算是君子之辩了。

于是,我收集了张维迎的所有著作,《大学的逻辑》,我读了不下三遍。这次旅行的途中,我把《理念的力量》一书,认真读完。虽然里面的观念和道理,很多我早已知晓,但从张维迎的字里行间里,我仍然感受到了他的殷殷期望之情、拳拳赤子之心。这本书出版已经十年,书里的很多预测,很多已得到验证。不幸的是,大多都是反面的应证——以负面的结果反衬张维迎的观念之对。

我是有些精英意识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虽然普罗大众是主体,但引领者却需要超脱现实,至少在理念上要高于世俗。而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转折,其实也是这样超前的理念在社会上普及、沉淀、发酵、爆发的结果。只是这提出理念的先行者们,大多早已逝去,看不到他们理念的成功。

张维迎,很少被当红的领导者列为“国师”。但看惯了那些所谓的“国师”们的表演,反而更欣赏这位西北汉子的直率和坦荡。我想,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才可以提出真正的观点,以及实施理念的力量。虽然,书里也能读到很多的无奈,让人不时掩卷长叹。

为之感叹。